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严重的应激障碍。它通常由突发性灾难事件、自然灾害、暴力袭击等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所引起。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创伤后应急障碍”有明确的人群限制,那就是“仅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发人群有哪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退伍军人和其他接触创伤风险较高的职业中(如警察、消防队员、急救医务人员)较高。
有哪些表现?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这是 PTSD 最常见且具特征性的症状。常出现闪回,脑海中不由自主重现创伤场景;频繁做相关噩梦;对相关线索敏感,如特定声音、地点等,遇之会有强烈情绪和生理反应。
2.回避与麻木症状:主动避开与创伤有关的话题、地点等;情感反应迟钝,对周围事物冷漠、缺乏兴趣;部分人对创伤关键细节记忆缺失。
3.警觉性增高症状:情绪易激惹,常因小事发脾气;注意力难集中,受创伤想法干扰;惊跳反应过度,轻微刺激也有强烈身体反应。
4.认知与心境的负性改变: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自身、他人或世界的看法发生负面改变。常常持有 “世界充满危险”“没人可以信任” 等负面信念,持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
为何应急救援人员易患 PTSD?
应急救援人员长期在生死瞬间的高压环境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灾难现场的惨状、受伤者的痛苦等强烈冲击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且因缺乏休息和心理调适,患病风险增加。社会聚焦其英勇事迹,忽视内心创伤,使问题更隐蔽。
如何应对 PTSD?
一、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应对创伤相关的恐惧和焦虑。其中包括暴露疗法,让患者逐渐面对与创伤相关的情境、记忆或感受,以减轻恐惧反应;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创伤相关的负面认知。
2.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通过引导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同时进行眼球运动或其他双侧刺激,帮助减轻痛苦情绪和负面认知。
3.团体心理治疗:将有相似经历的患者聚集,患者在团体环境中分享经历,互相支持和理解,学习应对创伤的方法和技巧。
二、药物治疗某些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缓解 PTSD 症状,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睡眠和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