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穹顶,在成片或翡翠色、或酱红色的“瀑布”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千株生菜在白色摇篮里舒展羽衣,根须垂落于澄澈的营养液中。近日,记者走进正余镇“叶菜工厂”,不见纵横的土垄,只有条条流水线,现代化的种植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叶菜工厂’占地约20亩,分为设施设备区、育苗区和种植区。”现场运作负责人王强边走边介绍,“我们先利用基质搅拌机和播种机进行播种,通过播种线把种子放到162穴盘当中。播种线经过放穴盘、填基质土、打孔、播种、盖土、打水一系列动作后,再将种子移到育苗室里进行催芽。”
推开育苗室的大门,暗红色的灯光下,架子上一排排嫩绿的小苗煞是可爱。“它们通过温度、湿度、人工补光等一系列必要条件,长到两叶一芯就要进行一次移苗。我们利用移苗机将小苗移至24穴盘,再通过苗床流水线将它们转移至潮汐苗床进行二次育苗。”跟随王强再往深处走,一大片潮汐苗床便映入眼帘,“这是蔬菜的星际航行舱。”王强轻触控制面板,潮汐苗床应声泛起涟漪,嫩芽在仿生潮汐中舒展腰肢。据介绍,床底的排水系统可控制水位的升降,模拟潮汐效果进行灌溉和排水。潮汐苗床具有发芽周期短,壮芽率高和出苗整齐的优点。“你看,眼前这批苗长到了五叶一芯,现在就可以移苗了。”
只见一盘盘生菜苗通过苗床流水线被送至机器人前,机械臂轻舒云袖,将育苗盘轻轻托起,放至转运架上,并罗列整齐。一排架子可以装30盘苗,装满之后,移苗机器人驮着架子,来到二次移苗机前。在这里,这些苗被换进浮板,通过流水线及下苗机放至水培区进行培育,最后,待蔬菜成熟,进行收割包装。整个过程都由机器人、流水线配合完成。
数字化操作可做到每天连续播种、移栽、收割,实现工厂化生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4倍复种率。“使用水培设施种植叶菜,一年能多收3~4茬。同等条件下比传统方法节约土地约40%、水资源约80%,节省人力成本达90%,还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叶菜的质量和营养价值。”王强介绍说,“从播种到成品收割,平均约45天。”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关系。“你看,这些都是传感器,包括各条流水线以及设备区,大概部署了26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AI算法通过分析生长数据,优化种植方案。叶菜工厂内,物联网将多套设备联动,我们即可远程精确控制工厂内蔬菜加工生产所需的温、光、湿、肥、气、碳。”王强介绍说。
据悉,“叶菜工厂”主要种植生菜、木耳菜、紫背菜、西洋菜等叶菜类蔬菜。近期,第一批生菜即将收割,这些镌刻着数据纹路的精灵将被送往全国各地,成为高端餐饮和健康食品市场的新宠。